微信群回复数据算不算加班 ?“隐形加班”咋取酬?

微信群回复数据算不算加班?“隐形加班”咋取酬?

归纳 :汤晓雪出处:工人日报 查看次数  :发布时间:2024-03-21 09:03:13【字体:小 大】

  阅读提示

  有劳动者表示 ,不知从何时起 ,与工作有关的微信建群越来越多 。每一个群都是一种线上工作场景  ,都传导着工作压力。学者提议,xm外汇平台官网地址应赋予员工线上请假权,允许被通过休假的员工不留意、不回复 、不处置工作群的数据。

微信群回复数据算不算加班?“隐形加班”咋取酬?

  总公司大群、分公司群、部门群 、项目进度群 、客户反馈群……在辽宁省沈阳市一家连锁超市做门店运维员的赵琳琳,微信上置顶的工作群就达38个 。工作之余 ,移动设备经常响个不停 。去年3月 ,xm外汇官网开户流程介绍不堪重负下赵琳琳选择离职并申请加班费,经法院调解 ,公司支付其加班费8400元 。

  生活被工作群淹没的职场人不止赵琳琳。下班后 、节假日期间  ,回复那些随时弹出来的微信工作群资讯 ,成了一种新的工作场景。

  在旧有的工作方法之外  ,其他能够与工作“连接”的工作群打卡、实时汇报 、日常保养、布置使命等是否应该被纳入“工作”的认定视野,成了公众留意的议题  。

  微信群回复数据算不算加班难界定

  2017年刚入职时 ,赵琳琳不觉得工作群是ECMarkets外汇平台负担 ,反而觉得让工作更便利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展,微信建群越来越随意 。一次使命建一个群,一项活动建一个群 ,每一个群都是一种线上工作场景 ,都传导着工作压力。

  “只有16个群配置了资讯免打扰,剩下公司内部群都不敢设 。”赵琳琳告诉记者 ,她曾因为洗衣服不及时回复数据被群通报了,累计3次会扣发工资200元。各个工作群,大大小小,林林总总 ,都是发布工作指令 、安排工作 、督导工作 、汇总工作 、反馈工作、数据交流的平台。在群里 ,公司要求员工不能是简单的收到回复,还要整体阅读并厘清工作群中的必要数据,做出回复。

  赵琳琳说,她曾半夜12点还在工作群里应对工作,也曾边指导儿子写作业边回复群内数据。2023年4月 ,赵琳琳请求公司支付1年的延时加班费、休息日加班费、法定节假日加班费共计3.7万元。劳动仲裁委不拥护其请求,赵琳琳不服裁决 ,诉至法院 。

  法院认为,综合思考赵琳琳在非工作时间利用微信工作超出一般简单沟通的范畴并付出实质性劳动素材   ,明显占用了休息时间,应当认定为加班 。思考到赵琳琳无法供给加班时长的证明 ,蓝莓外汇交易经调解,用人机构支付其加班费8400元 。

  然而 ,也有劳动者并未因在工作群付出劳动获得加班权益 。2023年11月 ,大连某商贸公司销售员楚泽向当地劳动仲裁庭申请加班费,未获拥护。

  仲裁庭给出的裁决理由是,加班是指用人机构基于生产经营需要 ,在法定工作时间外安排劳动者继续从事本职工作。楚泽在工作时间之外回复微信群里的客户数据 ,虽然是本职工作 ,但并不是用人机构安排的工作素材 。并且 ,未按公司条例提交申请后经主管领导通过 。楚泽供给的微信群里的聊天记录和打卡记录,只能体现特定时间发送数据和沟通的行为 ,无法证明他连续劳动的情形。

  利用微信群工作时长难计算

  微信工作群普及之前 ,“回家离开办公计算机就能逃离出来,休息时间安静许多” 。赵琳琳说 。直至离职前 ,她所在的公司也没有为工作群的设立、运维建章立制,也没有清晰建群权限,设定建群审批流程和条件 。

  记者随机采访10家用人机构 ,部分条例了群内发布数据的素材,并没有针对微信群设立 、利用时间及时长的条例 。

  辽宁省劳动人事争议研究会法律学者孟宇平表示,目前 ,我国有关法律并没有对微信群这种用工运维方法进行条例 。“数字化和数据化办公手段的软件,让很多原来线下完成的工作均可通过线上实现,客观上提升了用人机构对劳动者的支配程度 ,支配方法变得更加容易,也更加隐蔽。”孟宇平说,因休息时间通过微信等方法回复工作事宜  ,不是在工作场所进行且时限难以界定,往往很难认定为工作,催生了“隐形加班”。

  少数微信群工作具有周期性和固定性,比如线上开会、培训,劳动者可以通过会议通报、培训通报、考勤记录、签到现状等证明加班事实和加班时长。大部分则具有临时性、偶发性的特点 ,很难体现用人机构运维用工的特点 。利用微信群加班时长计算难以客观量化 ,在回复数据时亦可从事其他生活活动 。因此 ,司法实践中 ,法官会酌情变更加班费的金额 。

  应赋予劳动者线上请假权

  其实 ,不论哪种形态的加班 ,都应以劳动者在非工作时间供给了一定量的实质性劳动为定性的必要条件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表示 ,微信办公这种“隐形加班”不是不能处理。首先 ,公司应设立有关规章制度 ,清晰工作时间以外非必要不上线  、非必要不建群  。根据生产特点 、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规模 ,与员工协商条例固定的上线时长 。其次,应赋予员工线上请假权 ,允许被通过休假的员工不留意 、不回复、不处置工作群的数据 。

  “公众留意的认定工作岗位 、工作场所 、工作方法的标准应与时俱进。”王磊表示,司法机关  、人社部门等应强化对微信群加班难题的研究,清晰微信群加班的情形和标准,教育引导用人机构转变观念 ,完善对员工微信群加班权益的保护机制,拥护员工保养微信群加班权益的诉求。

  孟宇平提议 ,各地各级法院、劳动仲裁机构应当强化留意和研究,掌握利用微信群等进行线上加班的规律和特征 ,用一起起维权案例形成规范、统一的认定机制,对劳动者权益供给整体保护。并且,多开展以案释法活动 ,指导用人机构正确看待加班  ,完善规章制度。引导劳动者对加班有更精确的理解和认知,善于通过沟通、协商、提起劳动仲裁等方法陈述维权诉求。

  刘 旭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需的地方已做标记 *